讲座综述 | 区块链存证的原理与审查 · 全国青年刑诉学者在线系列讲座第十讲

2022年7月4日晚,由教育部刑事诉讼法课程虚拟教研室、西南政法大学诉讼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北京尚权(厦门)律师事务所、重庆坤源衡泰律师事务所、重庆西南政法大学教育基金会、西南政法大学刑事检察研究中心、北大法宝学堂协办的全国青年刑诉学者线上系列公开课第十次讲座成功举办。本次线上讲座围绕“区块链存证的原理与审查”这一主题展开,由华东政法大学助理教授王晓华老师主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陈学权教授主持本次讲座。东南大学法学院王禄生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北京市“百名法学英才”邓飞副教授担任与谈嘉宾。
 
 
主讲环节:王晓华助理教授
 
讲座伊始,王晓华老师从“比特币”挖矿经历切入,引出区块链这一新兴技术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应用。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更迭完善,其防篡改、可追溯的特点逐渐引起法律实务与研究的重视,以区块链技术为底层逻辑的司法存证活动方兴未艾。本次讲座围绕区块链简要介绍、区块链存证可信的原理、区块链存证的现状考察以及区块链存证审查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讨论,刺破区块链技术的神秘面纱,分析区块链存证的现状与未来。
 
王晓华老师强调,2008年美国雷曼兄弟银行信用破产导致金融危机爆发,这一现象折射了资本市场下由单一主体作为信任背书易导致经济紊乱。比特币的出现欲以构建人人平等安全的结算体系,推动结算体系实现信任革命。比特币通过分布式记账打破对单一主体信任的依赖,通过加密验证保证交易前信息真实,通过链式结构保证交易后不被篡改。分布式记账带来的信息一致性问题通过“挖矿算法”(共识算法)解决,而通过比特币奖励促使多元主体参与满足区块链运行的算力需求。以上是以区块链为技术底层的比特币的简要逻辑。
王晓华老师指出,促使区块链存证可信的正是加密技术、分布式技术、共识算法以及链式结构的综合作用。Hash计算提供数据加密与验证功能,链式结构提高恶意节点篡改成本,分布式结构正因其去中心化,进一步降低恶意节点篡改成功的概率,不同区块链共识算法不一更是区块链防篡改的灵魂。区块链防篡改的核心机制是分布式结构和共识算法,而这两种机制必须满足去中心化,简而言之防篡改就一定要去中心化。王老师进一步强调,借用奥卡姆剃刀原则筛选科学理论的原则,去中心化是最优解;去中心化能够增加数据冗杂保险,分布式可以增加数据安全;区块链本质仍是电子数据,单一主体保存依然容易被修改。综上只有在去中心化体系下,才能把电子数据被篡改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另外,王老师还比较了各种共识算法的优缺点。总之,追求区块链存证可信度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做到去中心化,要有足够安全的加密算法,在区块链组织上选择更优的联盟链。
 
王晓华老师对全国各中、高级人民法院构建的区块链存证平台进行考察,发现杭州、北京以及广州等互联网法院区块链存证平台构建较为规范,而其他省市构建的区块链存证平台存在透明度不高,规范性不足以及去中心化情况语焉不详的现象。鉴于此,王老师主张在存证平台建设审查上,应当从推动主体信用依赖转向技术信用依赖,实时监测节点安全情况,适用抗攻击的强加密算法以及共识算法及节点分布情况等方面进行完善。在存证结果的证据法效力上,王晓华老师主张证据上链后的状态纳入司法认知的范围,在刑事或者行政诉讼中由国家承担存证环境安全性的证明责任,区块链存证的证明力限于信息传递真实性,同时应当设立个案利益关系报告制度保证区块链存证的信用。
 
 
与谈环节:王禄生教授
 
王禄生教授认为晓华老师对区块链存证做了一个全面梳理,先用较为生动的方式,甚至说以文科生能够理解的方式讲清区块链技术本身,随后引入区块链证据的应用。王禄生教授认为本次讲座在以下方面存在欠缺。一是对国内现阶段区块链存证实践理解存在一定不足。最高法主张在全国推行一个一体化的区块链存证平台,而各地都逐步推进自主尝试,呈现出多元实践。我们需要深入把握实践多元,去调研联盟链的应用程度、共识算法的种类等,技术属性的不同决定了法律问题的不同。二是讲座的问题意识不够鲜明。实践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则是“高存低取”。这种原因可能是理论研究不足束缚了司法实务的运用。三是对实践缺乏技术分析给证据学与区块链的研究造成不便。实践中多数平台采用联盟链,但联盟链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去中心化且每个节点并不完全平等,其允许强节点存在。实践中做法可能冲击了证据学上对区块链研究。四是在区块链存证中我们“存”的到底是什么?区块链存证存的并不是证据的内容,而是对此内容电子化后电子数据转化后哈希值。“存”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同给我们证据学带来的挑战是不一样的。王禄生教授强调,学界对区块链的研究,尤其是对区块链实践的调研缺乏深入,我们需要澄清实践中区块链存证“存”的是什么?是以什么方式存证?存证的模式对我们证据有何影响等问题,再进一步细化对区块链存证的研究,可能会是个较好的方向。
 
 
与谈环节:郑飞副教授
 
郑飞老师就本次讲座内容提出几点补充与问题。郑飞老师认为讲座内容可能更倾向于对区块链进行技术层面的分析,而证据层面的研究蜻蜓点水。郑飞老师提出以下问题:一是比特币建立之初主张建立人人平等的结算体系,但发展中出现根据算力分配记账的机制,这种现象背后的缘由何在?二是区块链的可信性问题。以比特币为例,如若几大矿池或未来量子计算机出现,利用强大算力攻击区块链,可能会出现安全问题。三是联盟链存在强弱节点,特别是司法区块链更为明显,其背后机制依然是中心化的机制。这种不完全去中心化的节点设置可能更容易被强大算力攻破。最后,针对最高法带头建立全国统一区块链存证平台的问题,采用什么样的共识算法能够实现跨链协同?而这种统一区块链平台采用何种激励机制满足对区块链算力的需求?
 
 
主讲人回复:王晓华老师
 
大部分技术内容考虑到受众,听众不了解区块链技术内核可能会存在理解受限的问题。针对为何深入讨论区块链共识机制以及不同类型的链条问题,王晓华老师认为这些内容是构建区块链的基础。区块链防篡改的能力正是来源与节点的分散基础上(去中心化),当然去中心化可以多中心,甚至是强中心,但如果我们按照中心化的方式去构建区块链,事实上这种所谓区块链是没有防篡改能力的,所以讲座内容才倾向于涉及对区块链防篡改能力基础的其他机制的分析论证。
 
 
主持与总结:陈学权教授
 
本次讲座内容非常丰富,虽然技术问题较为晦涩但晓华老师讲授较为通俗易懂。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以及司法实务的推进要求我们法律职业人迎难而上去学习相关理论,更应当注意的是,我们诉讼法教科书目前依然没有出现区块链的相关内容,这也说明法科教育落后于司法实践。王禄生教授、郑飞副教授的点评也十分精彩。陈学权教授认为区块链存证最大的功能在于保证证据的真实性,可以采用反向角度去分析实践中运用区块链证据误判事实的情况,此种研究方向也有重大意义。同时,陈学权教授鼓励对区块链存证有兴趣的同学亲自尝试区块链存证的方式,可能会有更大的收获。
 
 
来源:法宝学堂

运营单位:北大法宝学堂 客服电话:010-82668266-808 客服手机:15801349397(微信同号)

版权所有 :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网课程中老师的观点,仅代表其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