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法律电影赏析课——《朗读者》情爱面纱下是法律与道德的博弈

北大法律电影赏析课——《朗读者》情爱面纱下是法律与道德的博弈

 

引言

 

北大法律电影赏析课——《朗读者》情爱面纱下是法律与道德的博弈

 

 

这是一部相当残忍的电影,爱情只是表象。

 

如果你热爱阅读的话,会发现越是严肃触及某些残忍主题的文学体裁,越是掩于温馨浪漫的外表之下。

 

尽管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伟大的爱情故事,但是有大量的情节都是游离在爱情之外。其中穿插了一个非常冗长的审判,审判共分为三个阶段。配合审判的不同阶段又有三次发生在法学院里的课堂讨论,几乎与主人公间的爱情故事毫无关联。

 

其实《朗读者》是包藏在爱情故事里的一部揭露重大社会问题的法律电影。准确来说,这是一个法律与道德的故事。

 

课程内容

 

(一)影片梗概

 

主要人物:男主角迈克,女主角汉娜,法学院教授R,法学院学生X。

 

基本情节:

1、庭审之前,迈克在中学时代与汉娜相遇相恋,汉娜总是让迈克为她朗读经典文学作品。

2、庭审之中,法庭与课堂的讨论交错展现。

3、庭审之后,汉娜被定罪,迈克重新为汉娜朗读;汉娜自杀,迈克到纽约完成她的遗愿。

 

关键场景:法庭、法学院教室、监狱。

 

北大法律电影赏析课——《朗读者》情爱面纱下是法律与道德的博弈

法学院教室

 

(二)法律主义

 

庭审在整部影片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要深入理解影片当中的爱情故事和爱情故事所包裹的严肃主题,就必须深入理解其中的法律问题,也即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围绕法律与道德关系形成的主流观念,乃至意识形态,就是法律实证主义。

 

北大法律电影赏析课——《朗读者》情爱面纱下是法律与道德的博弈

 

 

什么是法律实证主义?就是以法律作为最高原则,该法律是已经制定出来的现行法。一个人必须服从现行法,它的最高道德不是良知和仁慈,而是守法。法律实证主义是法学院乃至法律职业核心的意识形态,是最主流的观点。

 

没有学过法律的人会用很朴素的观点去看待事件,比如他们认为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然而学过法律的人不一样,他们会更精细地分析许多具体问题,这些问题的分析到最后都有依据或准则,就是实定法。并且他们会掌握一套概念体系,背后对应着一套思维方式。

 

(三)知人论事

 

在法学院的课堂上,学生X代表道德主义者,他满怀道德义愤,坚持以牙还牙。R教授是法律实证主义者。二者持不同观点,存在分歧。

 

男主角迈克是一个拥有深沉道德情感的道德情感主义者,这点使他区别于学生X、女主角汉娜和R教授。他相信人可以通过忏悔得到救赎,因此迈克很难理解汉娜的拒不悔改,也很难真正接受R教授传授给他的法律实证主义。影片意在让观众通过迈克这样一个不太理解汉娜人的眼光去看待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汉娜犯下滔天恶行后依然冷漠残忍、死不悔改,自始至终她也不清楚自己到底错在哪里。

北大法律电影赏析课——《朗读者》情爱面纱下是法律与道德的博弈

迈克

 

北大法律电影赏析课——《朗读者》情爱面纱下是法律与道德的博弈

 

 

北大法律电影赏析课——《朗读者》情爱面纱下是法律与道德的博弈

汉娜

三次庭审与三次讨论都是逐一穿插搭配的,在一次庭审过后必安排一次讨论。导演用并排陈列展现影片的目的是为了让观众能看到两者间的关联。审判是前台的法律实证主义,以法律实证主义的方式去审判汉娜;课堂讨论则是后台的法律实证主义,R教授对审判进行解说。

 

汉娜是一个有文学修养、富于同情心、有道德感的德国女人,她与迈克的相识过程就能证明这一点。此外影片还揭示了她的另一品质——是个努力工作、严格执行上级命令的优秀员工,尤其体现在她工作上的不断晋升以及处理犹太犯人的事情上面,该品质对理解她重视识字这件事至关重要。

 

(四)庭审内外

 

第一轮庭审

除了核实汉娜的个人信息,主要聚焦两大核心焦点问题:由她挑选犹太犯人送去奥斯维辛集中营处死;在“死亡迁移”中眼睁睁看着300多名囚犯被火烧死而拒不开门。

 

第一轮讨论

第一阶段是学生X在火车上高兴地肯定了这次审判的正义性;第二阶段镜头拉回教室,R教授立马反驳了X前述观点,他强调法律才是这个社会真正的基础,隐含的深层意思是法律与道德是两码事,不能用道德来评价法律。

 

经过第一轮审判后,其他犯罪要件汉娜均已满足,唯一要确认的仅是她是否具有故意杀人的主观意图。R教授最后重申了法治的核心价值——应当依据案件发生当时的法律、不能溯及既往地审判当时的案件。

 

第二轮庭审

现场继续讯问汉娜,犹太母女俩现场作证,证实了汉娜的罪行。

 

第二轮讨论

当学生X对R教授质疑时,迈克替R教授做辩解。他认为应当先了解细节、发现真相,不能随便做出道德判断。然后在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中多少夹杂了宽容和同情的情感。任何一个社会的主流人群大多都是由学生X这样的道德义愤者组成。

 

第三轮庭审

 

 

 

寻找汉娜是否有犯罪意图的证据时,出现了法律实证主义的矛盾。汉娜用最坚定的法律实证主义立场对所谓的法律实证主义发起了挑战,爆发了全剧最为尖锐的冲突。

 

第三轮讨论

迈克选择为汉娜保守秘密不作证,看似尊重了汉娜的自由意志,其实是他自己强烈的道德情感支配了他的决定。此处体现了法律实证主义的困境,只有在道德上也认同法律实证主义,才可以成为一个彻底的法律实证主义者。

 

(五)守法义务

 

这部电影触及到了法律实证主义的灵魂,揭示了它最根本的问题。

 

迈克认为守法并非道德义务,并不能让人豁免从而摆脱道德责任。基于道德良知,他试图通过朗读来软化汉娜那颗法律实证主义的坚硬内心。

 

哪怕经过了多年的情感教育和文化教育,汉娜依然没有改变,坚持守法是最高的道德义务,高于人道和仁慈。所以她认为自己是无辜且无罪的。在影片中,她就是法律实证主义的灵魂和象征。

 

(六)科层异化

 

为什么电影里汉娜对识字这件事看得如此之重?以至不惜付出巨大代价也要掩盖住自己是个文盲的事实?

 

因为汉娜所遵循的法律实证主义的价值观念,根植于现代科层文官官僚体制之中。整个科层官僚制是以文本作为运行的基础,每个环节都需要通过文件来传递信息。尤其是不同层级的官僚之间,包括发布命令、反馈信息都需要以文件的形式来进行,识字是读懂这些文件的前提。

 

北大法律电影赏析课——《朗读者》情爱面纱下是法律与道德的博弈

奥斯维辛集中营

影片反思了体制对于人性的压制,人身处其中不可避免地会被驯化成体制所需要的样子。

 

众多法学家对于法律实证主义的批判和捍卫都只是停留在狭隘的法律系统内部来思考问题。影片最深刻的地方还在于它跳出法律系统内部的视角,转而开始探究体制在背后发挥的根本性作用。

 

任何体制中都会出现汉娜这样的人,迈克对汉娜感化的失败,其实也反映了情感教育在解决体制化问题上面的软绵无力。

 

课程介绍

 

《法律导论》是由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凌斌开设的法律课程。旨在通过法律与电影相结合这一新颖有趣、易于为大家理解与接受的形式,讲授与法律有关的学术主题,简言之即借助电影来普及法律。

 

每一讲都会挑选一部具有典型性的电影作为切入点,深挖其背后蕴藏的法律知识。不难发现那些好电影总是对人性、社会等世界的方方面面有着深刻的洞察,因此难免会触及到一些法律问题。

 

应当把电影作为一个载体,像阅读专业的学术著作一样带着目的去观看。只停留在“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看懂它、消化它,在观影中透过法律视角去解读它,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师简介

北大法律电影赏析课——《朗读者》情爱面纱下是法律与道德的博弈

凌斌

 

凌斌,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2011年至2013年在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挂职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康奈尔大学、夏威夷大学、蒂尔堡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观看课程

 

请关注“法宝学堂”公众号(ID:PKUFBXT),每周五晚七点半准时观看凌斌教授的精品系列课程!

 

本期课程:《法律导论》第二讲——《朗读者》:法律与道德;听课时间:2020年4月3日(周五)晚七点半。

 

下周课程预告:《法律导论》第三讲——《秋菊打官司》:法治与吏治,敬请期待!

 

北大法律电影赏析课——《朗读者》情爱面纱下是法律与道德的博弈

 

 

来源:该课程综述整理自凌斌教授《法律导论》专题系列课程

作者:张晓航

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账号的观点与看法。

如需转载须联系作者并取得授权,要特别注明作者和出处来源!

免责声明:文字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更多法律资讯和优质课程的获取,欢迎关注法宝学堂公众号(ID:PKUFBXT)!

北大法律电影赏析课——《朗读者》情爱面纱下是法律与道德的博弈

运营单位:北大法宝学堂 客服电话:010-82668266-808 客服手机:15801349397(微信同号)

版权所有 :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网课程中老师的观点,仅代表其个人观点。